新形势下投资审计困境与破局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9-29来源: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作者:陶琛莉点击:22投资审计作为规范建设管理行为、提升投资效益的关键手段,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导向转变以及建设领域管理水平的提升,投资审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境与挑战,传统审计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求。深入剖析投资审计困境并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前投资审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投资审计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审计质量难以匹配项目规模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重大项目审批监管,政府投资项目的数量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当前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新基建与绿色转型、保障房、城中村改造等体量大、范围广的重大工程,审计力量和资源与审计项目规模存在不匹配。
(二)被审计单位规避手段 “升级翻新”
经过多年的审计监督与整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合规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其规避审计的手段也日益 “专业化” 和 “隐蔽化”。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建设流程,对以往审计中发现的常见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从制度层面减少了违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开始采用更为隐蔽的手段规避审计监督。例如,在工程分包方面,不再直接违反 “禁止违法分包” 的规定,而是通过“劳务合作+设备租赁+技术服务”的组合模式进行包装,表面合规性大幅提升;在资金使用方面,通过虚构工程变更签证、延迟结算等方式,掩盖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此类规避手段隐蔽性强、迷惑性高,增加了审计核查难度。
(三)大数据审计基础 “薄弱滞后”
建设项目涉及的资金量大、参与主体多,资料庞杂,常规审计手段已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审计方式,能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快速发现审计疑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但目前投资审计领域大数据审计的开展还面临着基础薄弱的问题,一是数据碎片化,建设项目相关数据分散于发改委、财政、住更、资建、交通等行政部门及建设、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数据归属权与管理责任不清晰;二是数据标准化程度低,业务资料多以 CAD 图纸、非结构化文档、纸质记录为主,缺乏统一数据接口与格式规范,难以实现标准化采集与分析;三是技术支撑不足,审计机关缺乏专业数据建模、分析工具,难以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效能。
(四)审计人员综合审计能力“适配不足”
投资审计工作涉及工程建设、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大部分审计机关存在审计队伍专业能力单一,审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会计或工程建设领域,缺乏跨领域融合能力,财务背景审计人员擅长财务收支、房屋征收审计,却难以对工程质量、造价核算开展深度核查;工程背景审计人员熟悉工程管理,却对资金流向合规性、会计核算规范性判断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新政策、新技术、新模式在建设领域的不断应用,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新兴领域的审计方法、技术工具掌握不足,影响审计质量与效率。
二、新形势下投资审计的破局路径思考
(一)精准摸排项目底数,科学制定审计计划
构建 “部门协同+动态管控” 的项目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发改委、住更、资建、财政等部门的常态化沟通,定期采集全市在建、已完工项目的基础信息(含项目名称、投资规模、建设周期、参建单位、资金来源、进展情况等),构建动态更新的项目信息数据库;二是优化审计项目分类机制,依据项目重要性、投资规模、风险等级(如政府主导的重大民生项目、高负债主体实施的项目)进行分级分类,明确审计优先级;三是制定差异化审计计划,对重点项目、重大投资项目采用 “全周期跟踪审计”,从立项、可行性研究、招投标等前期环节介入,提前防范风险;对小型项目、一般性项目采用 “抽样审计+重点核查”模式,精准匹配审计资源与项目需求,提高审计资源使用效率。
(二)拓展审计范围领域,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针对被审计单位规避手段升级问题,需从 “范围拓展+技术创新” 双维度突破。一是拓展审计覆盖范围,将审计视角从“决算审计”“绩效审计”向“全流程审计监督”延伸,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合规性、招投标公正性、合同履约规范性、资金使用效益性等环节,同时新增信息工程、新基建项目审计领域,针对数据中心、智能交通等新基建项目,建立“技术核查+数据审计”的专项审计流程;二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探索“联网审计+现场核查”融合模式,通过采集建设单位财务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数据,动态监控项目进展与资金使用情况,提高审计时效性。
(三)构建审计问题数据库,推动审计资源共享
为解决大数据审计基础薄弱和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向内挖掘潜力,搭建“标准化+智能化”的审计资源支撑体系。一是建设投资审计问题数据库,系统梳理历年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按“问题类型(如工程分包违规、资金使用不规范)、涉及领域(如房建工程、市政工程)、表现形式、审计方法、政策依据、整改情况维度分类归档,形成可查询、可复用的审计知识库;二是完善数据库管理机制,确保新增审计问题及时入库,同时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权限与操作流程;三是深化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挖掘,总结问题发生规律与高发领域,为审计计划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同时通过数据库共享,帮助审计人员快速掌握同类项目审计要点,提升工作效率。
(四)加强人员培训交流,提升业务能力
针对投资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构建“系统培训+实践锻炼”能力提升体系。一是制定分层分类培训计划,针对政策法规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审计人员政策理解能力;针对专业知识短板,开设工程造价、财务核算、大数据分析等专题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资深审计人员授课,采用“案例教学+实操演练”模式,强化培训实效;二是搭建交流学习平台,组织审计人员参与综合性审计项目、观摩工程现场施工情况,学习先进审计理念,了解建设工程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内部“审计案例复盘会”“经验分享会”,促进不同专业背景审计人员交流协作;三是推进实践锻炼,在审计项目中实行 “跨专业组队”,安排财务与工程背景审计人员协同工作,通过“以干代学”提升跨领域审计能力;选派审计人员参与新基建项目审计,在实战中积累新兴领域审计经验,逐步打造 “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上一篇: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就医 骗取医疗保险资金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