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优良家风遇上审计担当,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审计人的家风故事(一)
发布时间:2025-08-22来源:湖北省黄石市审计局作者:佚名点击:15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尽了家风传承的温度与力量。它是社会风气的根系,是家庭心灵的归宿,家风正,则家道兴;家风清,则人心正。当优良家风遇上审计担当,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期,湖北省黄石审计系统的干部们纷纷打开“家风记忆匣”,让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家训、刻在骨子里的坚守,成为涤荡心灵的清泉。每一份家风里的正能量,都在为审计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暖流,守护着公共利益的天平,也温暖着每一个寻常日子。今天,我们走近两位青年审计干部,听他们讲述家风里的故事。
审计之光:跨越代际的温暖传承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科 黄洁
在我们家,审计好似从来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它更像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从母亲的岁月里蜿蜒展开,流经我的青春,最终汇入时代的汪洋大海。这条河,承载着责任、触发着坚韧、传递着热爱,也映照着两代人的成长与传承。
微光初燃:母亲的审计岁月
母亲的审计生涯,始于一片空白。没有专业背景,没有系统训练,没有科班出身,有的只是一腔孤勇和不肯服输的倔强。
我童年最清晰的记忆,是放学后空荡荡的校门口。夕阳西斜,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而母亲的身影却总是被我迟迟眺望。那时我不懂,为什么她的工作比接我回家更重要。后来才明白,她是在用笨拙却坚定的步伐开启自己审计事业的篇章。
朦胧的月色下,她伏案学习的身影成为我最早的“职业启蒙”。算盘的噼里啪啦声、书本翻动的沙沙作响、父亲低声的细心讲解……这些努力的剪影,编织成她奋斗的藤蔓。她像一株倔强的木棉,在审计的土壤里深深扎根,一寸寸向上攀爬。
多年后,当我翻阅她早年整理的学习笔记时,那一行行工整的字迹、一页页细致的标注,都在无声诉说着:所谓专业,不过是普通人用热爱与坚持写就的答案。
岁月沉淀:理解是最深的支持
初中那年,母亲被抽调参与异地交叉审计。临行前的傍晚,她来接我放学,欲言又止的神情让暮色都显得格外沉重。
“要去多久?”我问。
“两个月。”她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空气。
六十个日夜,清晨五点半的电话铃声成了最准时的闹钟。电话那头,她总是先轻轻“喂”一声,像是确认信号是否连通了思念。我们隔着电波分享生活——她讲述审计现场的感受,我倾诉学校的琐碎,隔着距离又仿佛近在身边。她消瘦了许多,却从未说过一句辛苦,有过一句抱怨。
后来我才懂得,审计人的家庭,总要学会在分离中彼此温暖。那些没能说出口的牵挂,最终都沉淀为理解与支持,像茶一样,初尝微苦,回味却甘甜。
薪火相传:接过母亲的接力棒
填报工作岗位时,母亲眼中热爱审计的光打动了我。那里映照着历经岁月却不曾褪色的初心,纯粹得让人心动。
“审计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觉悟。”入职前,她把厚厚一摞资料塞进我怀里,语气郑重。如今,每当我面对复杂的账目时,总会想起她的话:“数字会说话,你要学会倾听。”
我们成了最特别的“同事”。饭桌上讨论案例,散步时分析政策,她传授经验时不带半点说教,只是轻轻把诀窍递到我手中。渐渐地,那些曾让她熬红双眼的难题,也开始在我的工作中显现答案。
光芒汇聚:照亮审计的长路
从母亲初入行时的算盘账簿,到如今大数据分析成为常态,审计事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蜕变。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责任,比如敬畏,比如对追求真相的执着。
母亲常说,审计人就像微光,既要照亮细节的角落,也要守护制度的尊严。如今,我也成为了审计队伍中的一员。尽管个人力量有限,但千万束光汇聚,必将照亮审计事业的前路。
这,就是我们家的传承。一份朴素的信念:认真做事,清白做人。它像一粒火种,从母亲的手心传递到我的掌心,温暖而明亮,真挚而动人。
家风润物无声
办公室(综合科) 纪东
有一种文化,根植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琥珀般的光泽;有一种精神,如春风化雨,自血脉深处汩汩流淌,润泽着代代人的心田——这便是家风。它不必镌刻于碑石,不必宣读于庭训,却在日常的褶皱里悄然生长,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淌。我的家,不过是万千灯火中普通的一盏,却因这无形的家风,闪烁着温暖而独特的光芒。
勤,是父母奋斗的底色。每年除夕阖家团圆时,父母总会跟我们姐弟几个讲述1994年除夕夜奔赴广州的“惊心动魄”时刻,父亲常常会模仿他当年如何快速将棉絮卷成筒状塞进麻袋,把铁锅扣在箩筐里,连同碗筷、盐罐和半袋面粉一并打包背在背上,母亲则左手拉着姐姐,右手扶着微微隆起的肚子,跑出了村庄的情形……南下的火车吐着白雾,将我们一家带向陌生的广州。白天,父亲在建筑工地扛水泥,母亲则在老乡家开的面馆里帮忙洗菜、洗碗;夜晚,他们借着路灯自学揉面,把失败的面团捏成小动物哄姐姐入睡。每每讲到第一次调好面粉与酵母的比例,水晶饺子、大肉包子顺利出笼时,父亲的喉结总会不自觉地上下滚动,眼神变得迷蒙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他们推着吱呀作响的小推车,在厂区门口支起早点摊。凌晨三点揉面,五点生火,七点已把热气腾腾的包子递到刚下夜班的工人手中。十几年间,推车换成三轮,三轮变成店面,最多时请了11个帮工。“现在吃的苦是很苦,可咽下去后就不是苦了。”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善,是父母处事的底色。我的父母各有兄弟姐妹七个,我们这个五十余口的大家族,像一株枝繁叶茂的老树。细叔盖房缺钱时跟远在广州的父亲联系寻求帮助,父亲二话不说汇款3万元资助,却推迟了店面装修;三表姐是家族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但姑姑、姑爷觉得女孩子应该早点工作赚钱,母亲知道此事后特意赶回劝说并给了表姐第一年学费……如今每逢家族聚会,总有人握着父母的手落泪。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些借出的钱从未要求归还,但善意早已在岁月里结出果实——现如今我表姐已是某国企高管,春节第一个来我家走动的也都是她。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帮己”:当我们为他人点亮一盏灯时,自己的路也永远不会黑暗。
孝,是父母为人的底色。“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2007年春节刚过完,父母接到一通来自老家的电话,奶奶突然中风无人照顾……父母思考了很久后,决定由母亲回来照顾奶奶。奶奶中风卧病的两年,是家风最生动的注脚。母亲变着花样做流食,将山药蒸得绵软如云,把鱼肉剔成透明的丝,每天用温水给奶奶擦身,动作轻柔得像在拂去花瓣上的露珠。我们姐弟几个则常常坐在床边给奶奶剪指甲……现在回想起来,忽然懂得,孝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爱的循环——当我们为长辈掖好被角时,当我的孩子主动与其他人分享玩具时,当我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体面时,那棵家风的树,早已在血脉里生根发芽。
家风,是传承的,是一首无言的歌,不需要华丽的歌词,不需要动人的旋律,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