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名家名作

漫漫西口路:包头(11)

发布时间:2020-08-21来源:网络作者:潘复生点击:530

   水涧沟旧称苏尔哲谷,意为“穿山沟”。其水名苏尔哲河,发源于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水涧梁,全长59.4公里。1867年,萨拉齐同知文山组织“走西口”安家群众,在水涧沟凿开长20米、宽1.7米的石门,引沟水浇灌沟门村田地,日可灌地百顷。

  这里走出土默特辛亥革命三杰之一云享,同盟会任命的绥远将军。其子云继先为黄埔军校四期学员,与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为北京蒙藏学校同学,后参与策划“百灵庙抗日暴动”。还有清末农民起义首领宋景诗失败后隐居于此。乌拉特东公旗太保官府曾住绍卜亥村,巴云英司令多次前来视察。

  五当沟,自明安川为源头,水流经石拐区,向南入大青山峡谷,出东河区沙尔沁注入黄河。五当沟古道,充滿历史之谜与神秘故事。有新石器时代生活遗址;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大拐弯处有古城遗址,村南山上有险要“石门”。有专家说这就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水”,这条道就是著名的石门古道(与《汉书.地理志》记载不合)。贺龙攻打包头城时部队曾经过这里,指挥部就设在南面老爷庙山上。

   五当沟是大青山北麓重要“马驼商贩古道”,东通土默川、归绥,北连阴山古刹五当召、固阳、武川,西到包头,半道有后坝古城,是赵长城从水涧沟走出进入石拐区的第一座障城,也是包头辖境内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战国古城。它的西面还有克尔玛古城和烽燧,石拐区在旁边建筑“胡服骑射广场”,塑赵武灵王铜像。

   五当沟煤炭资源丰富。石拐区政府——阴山内山地唯一县区政府住地就在三沟(五当沟、正沟、西沟)汇合口的东山上。日寇侵华时修专线铁路掠夺煤炭和其它矿产。

    由此向北,逐步进入高原低山丘陵地带,气侯也明显变冷,与大青山南土默特、包头城郊一带相差一个节气。是地理、气候、农耕游牧的明显分界线。这里聚居蒙古族牧民、“走西口”务农和下煤窑的汉民、毗邻内蒙古最高最大黄教喇嘛庙寺院,又与老包头、敕勒川交通最多最方便。我多次深入采访调研,认为也是晋陕冀鲁、蒙古族、藏传佛教、土默川、老包头多种文化交融最典型的地方。

    阿善沟,从遗址发掘推断,五层迭压一地,至少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仅大青山,还有后营子前湾、蓿亥沟、沙图沟、九峰山、阿刀亥、水涧沟门沙湾子、腮大坝、三岔口等原始文化。

    包头博托河(东河槽)在大青山南麓,座落在阴山主脉向北弯进的断带台地上,可见赵长城明显土夯遗迹、烽燧台墩。从发源地到入黄河的二十多里流域,密布20多个村落。我调查和三次采访民间故事中,多数是“走西口”到来的晋陕人,还有甘冀鲁豫蜀等地的,主要靠租种巴氏家族和蒙古地维生,还有打零工、挖煤、拉运的等等。

    昆都仑沟谷,是大青山乌拉山之分界,也是闻名华夏之“古道”。向南过鄂尔多斯高原直通陕西咸阳,北出阴山可通大漠,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来往阴山南北、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及游牧文化融合贯通的“高速公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此处向北勘地……

    古城西北套路壕原是黄河古道,乌梁素海是黄河遗留故地,沃土肥田千顷,秦汉时著名的北假屯田之地,以后为“走西口”农民大有用武之地。

    昆都仑河谷古称“石门水”,发源于固阳春坤山,流经固阳城北,过大青山与乌拉山界谷,平缓舒展,于九原郡麻池镇入黄河,全长250里。修筑有把守关隘要道的石门障,向北两岸有孟家梁、燕家梁等古城,还有明安古城、梅令山古城、奴气沟古道城障、冯湾古城、缸房梁古城。沟谷南口小山上还有障城、古城。昆都仑古道平坦宽阔,直至北端缸房梁有“走西口”产物“大兴公”商号。

   梅力更沟古城是赵长城在包头段的最西头,两座城障,黄土筑造。附近还有东西烽燧,临黄河据阴山镇守隘口。

   包头西的哈达门沟,在乌拉山东头,连接阴山南北。依山筑古城,与九原郡麻池古城、五原县古城成品字形,从战国开始使用到北魏。从南口进入阴山可直到固阳大鸟兰古城。古籍中所称“金津”,是沟河中有金矿脉沙,现在是我国重要“脉金”大矿,看来古代人就已经发现了。

   我行走于上述沟谷山峰和滩川之间,看着那些以朝代、帝王将相美人、历史事件留名的古迹遗址,想得很多很远很广很深,这些以人民血汗建筑的工程,究竟有多少于人民有利?数以亿万的名字掩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只留下沟谷坡梁间莫名的土窑洞、石头房废墟。也有一些仅有二三百年历史,以“走西口”人原藉,诸如“代州窑子”“府谷地”、“河曲村”、“保德山”之类起名的乡村。通过那些符号名字,可以揭示一些表象下的内容,进而“按图索骥”,探求更多东西。

   由此我想到、也证实了著名国学大师、历史大家钱穆先生的研究发现:“中国文化的发生,精密言之,并不仅赖籍于黄河本身,还依凭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都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中国文化史导论》)。




上一篇:一 壶 老 酒

下一篇:不能忘却的老宅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