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迷雾见真章的跨时空对话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发布时间:2025-05-22来源:湖北省黄石市审计局作者:佚名点击:17当第一次翻开《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纸张泛黄的著作时,原以为会读到刻板的历史教条。但当看到斯诺描述毛泽东掰着指头计算军粮配给、周恩来借他手表核对会议时间、红军大学学员用国民党传单背面解微积分——这些被历史滤镜模糊的鲜活细节,突然觉得原来这些改写历史的巨人,也会像我们审计人一样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较真。正如斯诺穿越封锁线寻找的真相,我们审计人穿透数据迷雾追寻的本质,都是对真实的永恒叩问。
破晓者——从“赤匪”到“火种”的认知突围
斯诺出发前收到的“情报简报”,充斥着“吃小孩的赤匪”“共产共妻”等荒诞指控。但他在保安县看到的,却是朱德把战马让给伤员,剧社演员用锅灰画眉演出《侵略者之梦》。这种认知颠覆,恰似我们审计人撕下“完美报表”面具发现真实账目时的震撼。书中写到“1936年苏区人均寿命比国统区高7岁,文盲率低23个百分点……”这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另类报表”,不正是最早的绩效审计报告吗?
彭德怀用缴获的巧克力哄红小鬼,徐海东为保护部属自断门牙止血……斯诺捕捉的这些震颤人心的细节是比GDP数字更动人的“人性报表”,恰似我们穿透数据看到的民生温度。正如斯诺所说:“真实从不抽象,它藏在磨破的草鞋和分半的毯子里。”这就是我们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青春方程式——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
书中描述,“红军军官平均年龄24岁,士兵识字率超60%,这支年轻队伍用刺刀蘸石灰在墙上书写标语,在战壕里研读《资本论》的场景”,让斯诺惊叹:“世界上最年轻的革命武装,传承着最古老的文明火种。”这种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恰似我们审计队伍中老审计的“铁账本精神”与95后的“大数据思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剧社用锅灰画眉毛演出《侵略者之梦》,用鹅卵石摆世界地图教学。这种“物资匮乏度X精神丰裕度=文明指数”的奇妙公式,至今仍在启示我们:真正的专业主义,从不在资源面前低头。当看到“红军会计用树枝在地上算军饷”画面时,这不就是革命时期的审计吗?虽然年代错乱,但那种较真劲儿确实一脉相承。
新长征坐标系——数字时代的红星导航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假如斯诺活在自媒体时代,他会怎样讲述中国故事?是成为千万粉的“红色大V”,还是坚持徒步走访每一个村庄?当算法推送代替田野调查,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触摸真实的勇气?书中那个需要骑马三个月才能抵达的延安,与今天指尖滑动即达的世界,究竟哪个更接近真相?这个问题,同样叩问着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审计人。从四渡赤水的草鞋到北斗组网的芯片,从油印的《红星报》到5G直播的革命纪念馆,变的是传播介质,不变的是: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斯诺——既做真相的记录者,更做价值的守护者。
最后分享书中最打动我的画面:斯诺离开时,小号手在黄土坡上为他吹响送别曲。这与他来时窘迫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新时代的审计人,我们何尝又不是在用审计人独有的方式,为这个时代奏响责任与信念的乐章呢。当我们运用大数据追踪资金流向时,仍需谨记:再精准的算法,也计算不出老农接过惠农补贴时颤抖的双手;再高清的摄像头,也拍不到基层干部深夜核对数据时镜片上的雾气。正如审计成果转化,既需要严谨的报告,也需要有温度的故事。
愿我们永远保有冲破封锁线的勇气,在数字与人性交织的新战场,做“行走的数据库”,像斯诺丈量延安那样丈量时代;当“温暖的解码器”,让数字背后的故事被看见;建“思想的防火墙”,在流量狂欢中守护真相本源,续写这颗红星的光荣与梦想。正如书中所言:这是束光,从延安窑洞出发,将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