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审计局创新驱动促投资审计质效提升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武汉市审计局作者:陈青标点击:381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在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认真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和胡泽君审计长在全国投资审计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积极创新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推进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创新审计视角,拓展审计范围。一是从规划的视角查项目审批绩效。该局着重关注项目安排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有无随意变更规划、“先建设后规划”,以及单项指标突破规划范围或者原功能区的编制等问题。二是从效益的视角查项目功能绩效。着重关注项目建设进度、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项目设计功能和政策目标实现情况的绩效分析,着力揭露因决策失误或政策执行偏差造成的无效建设、重复建设、经济损失及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三是从案件的视角查项目管理绩效。强化审计揭露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的责任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把查处大案要案线索和严重违纪违规问题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严肃揭露和查处渎职侵权、官商勾结、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二、创新审计思路,深化审计内容。一是把握政府投资重心,盯紧三类重点。盯紧重要区域的投资绩效。围绕市委、市政府不同时期工作重心的调整,把引领全市改革创新的开发区、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生态环保区等投资绩效进行重点审计。紧重大项目的投资绩效。根据政府投资项目规模、社会影响力和投资主体不同,对政府投资额10亿以上的地铁、轻轨、桥梁、隧道和城市环线快速干道等重大交通枢纽项目的投资绩效进行重点审计。盯紧重点领域的投资绩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绿心建设等生态环境领域和医院、校舍安全性工程等民生保障领域的投资绩效进行重点审计。二是把握项目建设特点,深化“三个结合”:把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与机构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等多种业务类型审计结合起来,实现一次进点、一审多果;把项目绩效审计与查处案件线索结合起来,重点揭示招投标、拆迁补偿、转包分包、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中的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重要节点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绩效审计与政策执行、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起来,对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进行关联审计,查验预期效果、评估预期目标。三是把握项目运行特点,紧扣“三条主线”:对资金流向跟踪问效,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和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环节进行审查,不仅关注资金管得安不安全,更加关注资金用得值不值、绩效高不高;对建设项目的业务流程跟踪问效,通过审查项目决策立项、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竣工验收、移交运营等重要环节,评估项目建设是否实现政策目标,达到规划要求;对权力运行跟踪问效,重点揭示项目决策、招投标、资金审批、事项变更等权力运行中的假公济私、利益输送、损失浪费等问题。
三、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成效。一是发挥内审作用,探索“三位一体”审计组织模式。为扩大投资审计覆盖面,探索建立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参与的“三位一体”审计模式,即在市审计局指导下,由各建设单位内审机构按照国家审计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对投资额在1亿至10亿的政府投资项目开展审计,并每年接受国家审计的指导和检查。市审计局每年将“三位一体”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单独立项进行审计调查,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三位一体”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审计调查报告中进行披露,要求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二是运用大数据审计,提高投资审计效率和效果。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的方法途径,开发政府投资数字化审计系统,深化“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完成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库、审计项目库和政府投资项目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简称“两库一平台”)的框架搭建和试运行,与市发改委进行了联网;大力推广CAD、BIM等专业软件和卫星遥感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审计技术由单一查账方法向多种专业软件并用的复合式审计转变。三是加强廉政管理,防控审计风险。压实风险责任,明确处室负责人的一岗双责要求,实行审前廉政谈话,审中廉政巡视,审后廉政回访。机关纪检监察组不定时到审计现场巡察,通过暗访回访、廉政谈话、参与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等方式,检查了解审计人员执行“八不准”纪律、作风规定的落实情况,保持对审计组纪律监督的常态化,不断强化审计廉政风险防控。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