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资”项目监管的问题剖析与改进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31来源:湖北省赤壁市审计局作者:叶琴点击:17近年来,在村级“三资”项目管理领域,通过引入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多数村落资产登记效率显著提升,大批闲置资源得以盘活,转化为经济效益,村民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同时,在资金监管方面,严格的审批流程有效遏制了不合理开支,保障了集体资金的规范使用,为村级项目的推进筑牢了资金防线。但审计也发现农村“三资”项目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系漏洞:层级衔接与流程执行的双重困境。
镇级监管的“细节盲区”。在2万以上50万以下工程类项目监管中,大多数乡镇尽管建立了“四议两公开—申请—挂网公示—招标—施工—验收—报账”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且通过多部门联合验收确保流程规范,但审计发现仍存在隐蔽监管死角。例如,部分项目细节审核不够深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未及时报备,导致竣工结算与合同约定偏离,暴露出事中动态监督的精细化程度不足。
市级监管的“资产断层”。依据规定,5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需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但其资产移交环节问题突出。以整合乡村振兴、水利移民等多渠道资金的项目为例,仅部分出资单位履行资产移交,乡镇财政所登记的固定资产仅为实际总量的“冰山一角”。如某市级交通部门直接招标建设的通组公路,奖补资金未通过镇村账户,施工单位未移交资产,导致村级资产确权仅完成50%,形成“数据黑洞”。
(二)操作流程紊乱:标准缺失与部门协同的深层矛盾。
多部门审批的“碎片化困境”。村级项目申报需对接多个部门,各部门立项标准差异显著。如:民政部门要求详细的受益人群分析,科技部门侧重技术可行性论证,导致村级组织需准备多套申报材料,极易混淆项目核心要素。某村同时申报农业种植与科技示范项目时,因错填资金预算科目,导致后续资金匹配失衡,凸显审批流程“各自为政”的弊端。
资金监管的“双线失衡”。财政资金按严格预算流程分阶段拨付,需定期提交规范报表;而企业捐赠等社会资金拨付灵活、监管宽松,主要聚焦于项目成果是否契合捐赠初衷,追求随性自然。这种差异导致村级财务人员频繁切换管理模式,易出现账目混淆。如某村接收财政拨款与企业捐赠的双重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因未分类核算,出现资金账目混淆、项目进度与资金匹配度不明“跑调”现象,导致管理陷入混乱无序的困境。
(三)信息流通梗阻:系统壁垒与更新滞后的叠加效应。
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交通、财政、农业等部门各自使用独立信息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审批流程割裂。以村级道路建设为例,交通部门掌握里程与进度数据,财政部门管理资金流向,但村级组织需分别申请调取信息,且因系统对接不畅,常需耗时数周整合数据,导致项目底数更新严重滞后。
信息更新的“时差陷阱”。部分部门重项目申报、轻动态维护,导致数据库信息与实际脱节。某村调整特色农业种植品种后,农业部门未及时更新系统数据,致使村级在争取后续政策支持时,因“旧数据”误导评估,错失资金追加机会,反映出信息维护机制的缺位。
(四)村级能力短板:专业匮乏与手段原始的双重制约。
项目协调能力薄弱。村干部普遍缺乏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面对多部门协同需求时力不从心。如某村同步推进农业、水利、发改部门的3个项目,因协调不到位,导致灌溉设施与农田整治工程施工冲突,既浪费资源又延误工期,暴露出基层统筹能力的短板。
信息管理手段滞后。村级依赖纸质记录管理项目信息,缺乏数字化处理能力。某村需统计近三年涉农项目资金时,需手工翻阅数百份文件,耗时半个月但误差率却还高达15%;同时,村民需求反馈渠道不畅,导致项目调整缺乏民意支撑,凸显基层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二、改进路径与对策
(一)构建全链条数字化监管体系。
打造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由政府牵头,整合交通、财政、农业等部门系统,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的“农村三资监管大数据平台”。平台需实时抓取项目立项、资金拨付、施工进度、资产移交等全流程数据,如将道路建设里程与财政资金流水自动匹配,村级组织通过统一账号即可查询项目全景信息,打破“信息孤岛”。
实施动态化数据治理机制。各部门设立专职信息专员,明确要求项目关键节点(如立项变更、资金到账、竣工验收)发生后3个工作日内更新数据,并纳入部门考核。对未及时更新导致数据失真的,启动审计问责程序,确保平台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二)规范标准化管理流程。
制定统一立项审批模板。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会同多部门制定涵盖项目基本信息、资金预算、技术方案、受益分析等要素的通用申报模板。村级组织只需提交一套材料,通过“一窗受理、内部流转”模式完成多部门审批,如某村申报产业路建设项目时,可同步满足交通部门的技术标准与乡村振兴部门的效益评估要求,减少重复劳动。
建立资金监管协同机制。财政部门牵头制定《农村三资项目资金监管公约》,统一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拨付节点(如按工程进度分3期拨付)、核算口径与报表格式。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跨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联合监管,避免“多头监管却无人担责”的局面。
(三)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开展“精准化”能力培训。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党校,每年组织2期村干部项目管理专题培训,课程涵盖沟通协调、财务规范、信息化操作等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如某村项目冲突解决实例)提升实战能力。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需补考,确保基层队伍“懂流程、会管理”。
推进数字化赋能工程。为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兼职信息员,由县级财政出资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推广“村级三资管理APP”,支持手机端实时录入项目信息、查询资金动态、收集村民反馈。如某村通过APP实时上报灌溉设施故障,3日内即获得维修资金批复,效率提升70%以上。
(四)完善审计监督与问责机制
实施“嵌入式”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将农村三资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审计计划,对50万元以上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关注资产移交、资金使用、数据真实性等环节。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屡审屡犯的单位进行约谈,强化审计威慑力。
建立跨部门联合问责制度。对因部门协作不畅、信息滞后、监管缺位导致项目底数不清的,由纪委监委牵头,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启动问责程序。如对未移交资产的市级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将整改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倒逼责任落实。
三、结语
农村“三资”项目监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其核心在于破解信息不对称、流程不规范、能力不匹配的深层矛盾。通过数字化平台搭建、标准化流程再造、基层能力提升与审计监督强化的“组合拳”,可有效消除监管盲区、明晰项目底数,为农村资产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需持续深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三资”管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转型,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