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推进研究型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5-09-15来源:湖北省孝感市审计局作者:周国安点击:10

研究型审计,是将调查研究的思路和理念嵌入审计工作中,推动审计理论研究与具体审计实际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理论创新,指导工作开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加精准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利用层次水平。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结合工作实际,现谈谈基层审计机关深入推进研究型审计的一些思考想法和意见建议。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全覆盖的必然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随着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审计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领域新要求,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研究型审计,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总结审计方法,交流经验做法,为新时代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提升审计成果层次水平、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审计不仅是“经济卫士”,更是“免疫系统”。审计不是对问题一查了之,促进整改、堵塞漏洞、健全机制才是审计的应有之义。开展研究型审计,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结合起来,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为党委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切实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深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打造高素质队伍的有力抓手。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审计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拓展思路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更加努力钻研业务、提升本领,为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推进研究型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型审计的思想认识不足。研究型审计是贯穿审计实施全过程中的研究思考,其目的是研以致用,把审计实践中的问题找出来,把审计中的好做法推广出去,以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实际上,很多人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有所偏差,在没有充分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简单将研究型审计看作是理论研究,认为“研究”一词过于高深,与自己关系不大,是属于科研工作者的事情。由于审计人员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审计机关有效开展研究型审计的主动性和内生动力不够强。

(二)推动研究型审计的氛围不浓。随着审计职能不断加强,审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审计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一线业务人员普遍不足,人少事多的矛盾较突出。基层审计机关一般采取打破股室界限、压茬进行的方式开展审计,审计人员疲于应付,习惯于运用自己熟悉的思路方法去审计,出现同一个业务股室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同一名审计人员参与多种类型审计项目的现象,导致业务股室和审计人员不专不精,很难有时间精力主动开展审计研究。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能力欠缺。开展研究型审计是一个持续学习和长期积累的过程。审计实施过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操作流程,而是一个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综合素养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简单揭示问题、提出建议的惯性思维。而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情况,且大多是财会类、工程类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审计知识储备不足,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欠缺,与高质量审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研究型审计的工作机制不全。缺乏具体操作指引,研究型审计工作难以落实,在审计中可供参考的成熟案例较少,无法有效运用研究型审计思维提升审计质量。技术支撑有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研究型审计对数据的需求量更大,但新老系统交替使得数据采集和标准化处理工作量增加,阻碍研究型审计的开展。审计质量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审计质量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的数量金额、案件移送和要情专报等方面,对揭示问题本质、分析深层次原因和成果综合开发运用等重视不够。

三、做好研究型审计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研究型审计要推动“审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对研究型审计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培训,使审计人员正确理解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作用,强化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促进研究型审计有效开展。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审计思路方向。一是明确学习任务。研究型审计工作基于研究作为主要方法进行审计,不论是对审计的实施,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持续开展理论政策和业务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审计工作的责任使命感。二是把握审计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把握研究型审计方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合审计监督职责,把服务保障支点建设、提高监督质效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研究型审计工作质效。三是理清审计思路。推进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对当前政策法规、审计对象、审计成果等进行研究,明确审计方向和定位。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业务和技术并重,深化政策研究,把准审计方向;深化问题研究,提升监督质效;深化对策研究,更好服务决策。

(二)提高思想认识,注重把研究贯穿审计过程。一是树牢质量理念。始终以审计项目为平台,把深化研究贯穿于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融入谋划、实施、管控、成果各环节,把立项、把问题、把建议当课题研究,努力在高度上做文章,在深度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审计质量。二是突出审计重点。突出研究型审计重点,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开展研究,做到“双向贯通、首尾循环、正反可逆”。坚持以研究为导向,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征,分析研判基本面,加强对审计方案的分析研究,明确审计重点。三是转化审计成果。着力推动研究型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切实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审计的具体思路、方法和措施,通过潜心研究使审计项目谋划更加精准、项目实施更加规范、质量控制更加严谨、成果层次水平不断提升。

(三)统筹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开展沟通协作。加强与纪委、巡察等部门贯通协作,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成果共享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监督合力。加强与审计对象的沟通协作,加强职能股室间的统筹协调,加强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细化工作措施。开展前置研究和过程研究,做优组织方式和实施方案,做实审计方法和业务研究。细化措施强化督办,制定项目化、清单化工作实施方案,完善督办落实机制,促进研究型审计付诸于行动、见之于成效。三是借用科技力量。主动学习现代信息化技术,如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审查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运用大数据模型分析社保补贴情况,运用谷歌地图和手机APP采集现状图和定位数据,运用CAD技术快速查看施工图等,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提升专业能力,适应研究型审计需要。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审计机关要大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以适应研究型审计之需要,注重精心打造青年突击队等业务交流平台,常态化地组织开展计算机培训、审计法规知识测试、审计及财经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活动。二是培养引进人才。坚持以人才强审,搞好“传帮带”,探索实施新时代新青年审计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着力打造计算机审计领军人才。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大型审计项目,全面提升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综合素质。三是开展岗位练兵。以“岗位大练兵,竞进当先锋”为主题,扎实开展项目练兵和自学提能活动,促进审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联学共建,利用网络远程培训平台,开展审计项目操作实务培训,全力推动“三大行动”走深走实。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