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关于基层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5-10-20来源:山东省德州市审计局作者:蒋晓宇点击:10

2009年,审计署南京特派办首次正式提出研究型审计的概念,指的是在该审计模式下,将审计项目作为课题进行调研、分析与求证,鼓励审计人员在体制、机制与政策等方面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形成层次更高、影响更大的审计调研成果,提出更有深度、更加合理的审计建议。当前,研究型审计作为审计理论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主要集中在国家审计层面,对内部审计领域却鲜有研究。为提升服务基层组织内部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经济监督效能,必须做好研究型内部审计。

一、落实研究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强化风险防控。在审计前深入研究单位的业务模式、行业特点与政策法规,能够精准锁定审计重点,提升内部审计的针对性、前瞻性,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背后原因,从源头上减少同类风险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实现内部审计“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

(二)优化审计效能。基于前期调查研究明确的审计重点,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分散审计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发现问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将一次审计项目转化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内部审计指南与方法论。

(三)提炼审计成果。研究型审计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审计方法。将研究思维运用到内部审计全过程,总结提炼高层次和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形成的审计报告不再仅仅是问题清单,而是包含根源探究、解决方案建议的高质量成果,具备更高的信息价值。

二、研究型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基层部门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按照政策要求,每年针对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开展审计,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基层部门在监督单位内部管理时缺乏自主审计的意识,不能结合单位实际业务情况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忽略对审计项目的前瞻性调查研究。

(二)审计资源受限。一是精力投入不足。研究型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投入更多精力深入调研,构建覆盖审计项目全周期的研究框架。然而基层内部审计人员大都身兼数职,难以专注于对内部审计项目问题的分析、研究;二是复合型专业知识不足。研究型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精通业务,又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还要懂得政策法规。但是当前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为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三)成果运用不足。基层审计部门为完成审计项目而忽略对审计质量的管理把控,不能从深层次上发现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对内部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弱化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存在问题整改不及时、不彻底的问题,审计成果运用程度不高。

三、做好基层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健全制度体系。要做好研究型内部审计,首先要设立独立运行、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领导小组,结合单位实际,将研究贯穿内部审计制定制度,不再仅仅关注“是否合规”“有没有问题”,而是深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问题”“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何做得更好”。

(二)强化资源统筹。一是破解资源困局。选择综合专业强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小组,使有限资源聚焦审计核心,接受审计机关的内部审计指导,切实提高研究型内部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实践水平;二是强化技术支撑。着力构建高效的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数据集中存储、整合、共享,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审计技术创新与探索,不断拓宽视野,提升审计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加大成果运用。一方面,内部审计领导小组要系统梳理常见问题,并进行分类归集,编制审计常见问题清单,呈现问题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形成原因分析报告,为后续整改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整改反馈机制,密切跟踪整改进度,出具审计报告后,针对整改责任主体、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等要求,研究制定审计整改方案,对整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指导与支持,确保业务部门及时反馈整改进展和效果,实现审计发现问题的高质量闭环整改。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