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审计当前位置:首页 >> 八面来风 >> 我与审计

铜审风采 | 铜和舟共济处 灯火慰平生——审计人的驻村故事

发布时间:2025-10-11来源:贵州省铜仁市审计局作者:吴云勇点击:15

车子驶出贵州铜仁城区时,我摇下车窗,让山风灌进来。正是三月,锦江两岸的雾还没有散尽,缠绕在半山腰,像谁家姑娘晾晒的轻纱。我轻轻哼起出发前写的那首《武陵仁》:“山水交融生锦绣,青山为脉水为神,最爱武陵主峰仁义指星辰。千年铜岩守初心,仁心为本义为魂,为人民谋幸福,武陵仁……”。

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这山路我并不陌生。父亲早逝后,我辍学三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瓢面供我读完高中。后来考上大学,进了市审计局,捧着“铁饭碗”的第一个夜晚,我对着老家方向磕了三个头——那时就发誓,一定要回去,回到农村去。

脱贫攻坚时报名驻村,不料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听着监测仪的滴答声,我总想起老家那些在雨中会漏水的土坯房。康复期间,领导来看我,说:“小吴,等你好了,有的是机会。”这一等,就是三年。

如今大病初愈,领导特意安排我到交通便利的和舟社区。我知道,这是照顾,更是信任。

和舟社区坐落在山间平坝上,几十幢白墙灰瓦的小楼整齐排列。初到时正值黄昏,炊烟袅袅,乍一看真像个“幸福家园”。可当我走进第一户人家,就明白表象之下的艰难。

耀江的妻子患宫颈癌,巨额医疗费让这个家摇摇欲坠。才三十出头的汉子,头发白了一半。他家的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角落里却堆着空药盒。五岁的小女儿躲在门后,怯生生地看着我,手里攥着个破旧的布娃娃。

永兴家更让我揪心。四个孩子像阶梯般站着,最大的十六,最小的才六岁。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改嫁远走,他们靠低保和邻居接济过活。灶台是冷的,米缸是空的,只有贴在墙上的父亲遗照擦得锃亮。

那一夜,我在社区办公室整理走访记录,窗外是蛙声一片。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三敏,寡妇,三个孩子上学;茂信,六十五岁抚养三个大学生;大向,聋哑人带着残疾女儿……这些不再是一个个名字,而是一座座压在我心上的山。

我想起审计局老局长的话:“我们审计干部,左手托着国家账本,右手托着民生冷暖。”现在,这本民生账册就摊开在我面前,每一页都沉甸甸的。

转机发生在那个雨夜。

望成家的墙壁渗雨,我带着社区干部去抢险。雨水从窗台边上的裂缝灌进来,我们用塑料布临时遮挡。忙到半夜,大家都成了泥人。望成递过来一碗姜汤,手微微发抖:“吴同志,为了我们家,你们……”。

就是这碗滚烫的姜汤,让我找到了工作的方向。

我开始发挥审计干部的特长,把一千二百户人家分成六类: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因懒致贫、特殊困难。像核对账目一样,逐户制定帮扶方案。

耀江妻子的医疗费,我们发起募捐,对接医保政策;永兴家的四个孤儿,联系了“雨露计划”和爱心企业结对;三敏孩子的学费,申请了教育扶贫资金;最棘手的是寄森家——两口子身体健康,却靠着五个孩子吃低保。

第一次去寄森家,他正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五个孩子在地上玩泥巴。我耐着性子讲政策,他眼皮都不抬:“吴同志,你说这些都没用,打工能挣几个钱?”

我也不恼,隔三差五就去坐坐。有时带点糖果给孩子,有时聊聊外面的见闻。直到那个下午,他上初中的大女儿小声对我说:“叔叔,我想上学。”那一刻,我看见寄森别过脸去,肩膀微微耸动。

第二天,他主动来找我:“吴同志,哪里有招工的?我……我去试试。”

社区要扩建扶贫车间时,我比审计重大项目还认真。选址、预算、设备采购,每一笔账都反复核算。那些日子,我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同事们开玩笑:“吴科长,你这是把审计标准搬到社区来了。”

我正色道:“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要像自家钱一样花在刀刃上。”

新车间建成那天,三十多个留守妇女成了第一批工人。当缝纫机响起“哒哒”声时,三敏红着眼眶说:“吴同志,我终于能自己挣钱供孩子上学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大向。这个聋哑人学不会复杂的技术,就在车间门口摆了个修鞋摊。每次见我经过,他都站起来,咿咿呀呀地比划着,非要给我擦鞋。他那残疾的女儿学会了刺绣,第一幅作品绣的是“感恩”二字。

两年时间,和舟社区真的变了样。

扶贫车间的产品卖到了省城,土家特色农产品远销重庆,甚至沿海,茂信家的三个孩子都找到了工作,寄森在浙江打工,每月往家寄钱……那些曾经愁苦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临别前夜,我在社区广场放了一场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放映结束,人群却不肯散去。不知谁起了个头,大家唱起了我写的那首《和舟之声》:

“十镇百村六千人,搬迁和舟上。

千言万语一个声,同频共振感恩党。

十镇百村六千人,理想种心上。

千家万户一个梦,同舟共济铸理想。

十镇百村六千人,责任扛肩上。

千军万马一条心,众志成城建家乡。

十镇百村六千人,改变了模样。

千山万水一起美,日新月异崭锋芒……”。

是的,这六千余人,是来自河县十个乡镇百余个村中最特殊的困难户。歌声在山林间回荡,像武陵之都的松涛。

离别的清晨,社区门口挤满了人。耀江提着腊肉,永兴抱着土鸡蛋,茂信背着一蛇皮口袋自己种的花生,大向的女儿举着她新绣的“福”字……车开出很远,我回头望去,他们还在挥手,像武陵山上的青松。

如今回到审计局,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幅刺绣,是大向女儿的作品:青山绿水间,白墙灰瓦的安置点炊烟袅袅,上方绣着“和舟共济”四个字。

审计数字依然严谨,账本依然厚重。但我知道,在武陵山深处,乌江边上,有六千个生命正在开启新生活。他们是我审计生涯里最生动的注脚,是“厚德铸铜、惠民振乡”最温暖的诠释。

窗外,铜仁城的灯火次第亮起。而在山的那边,和舟社区的灯火一定也亮着。那些灯火曾经微弱如萤,如今已汇聚成星。就像我在《和舟之声》里写的:“千家万户一个梦,同舟共济铸理想。”

这理想,是审计人的初心,是武陵仁的担当,更是千千万万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的蓝图——让每一盏灯火都不再孤单,让每一颗心都找到归宿。

仁城的月光还是那样温柔,照着我来时的路,也照着我归去的方向。而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记得:在中国西部,在黔东门户,在梵天净土的怀抱里,有一个叫和舟的地方,那里有六千个亲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图景。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