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审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08来源:山东省德州市审计局作者:张德治 姚媛点击:8“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在此进程中,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高效使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新要求,当好国家政策的"督查员"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保障各项惠农措施落地见效,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现状
(一)"九龙治水"式的管理困局。当前,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最突出的表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涉及管理部门多,各部门按照职能权限对涉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由于主管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足,导致在编制专项规划、年度计划时往往各自为政,经常出现同一区域重复立项、相似内容交叉建设的情况,既降低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也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成效。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马太效应"。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资源错配现象,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基础较好的地区,凭借其完善的配套条件、较低的实施风险和显著的示范效应,往往成为各类涉农项目的集中投放区。真正需要政策扶持的欠发达地区由于项目申报门槛高、前期配套投入大、建设成本较高等原因面临着发展壁垒。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加剧了区域发展差距,更削弱了涉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三)"重分钱、轻管钱"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各级财政涉农工作中对分配资金比较重视,但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相对薄弱,这种"前紧后松"的管理模式造成部分项目单位未能严格执行资金管理规定。部分乡镇和部门因财政经费紧张,擅自改变资金用途,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挪用资金。部分部门甚至虚报工程项目、夸大实际建设规模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流失和浪费,更影响了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审计的措施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具有服务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这也使得前文所述的各类资金问题成为必然存在的管理痛点,因此审计工作必须创新方法、精准发力。
(一)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在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计前,首先需开展政策法规的深度学习,通过建立政策文件数据库、组织专题研讨等方式,全面掌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惠农政策及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在把握政策尺度的基础上实施模块化分工与精细化调查,需根据资金流向设置财务审计、工程审计、绩效审计等专业小组,对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审批流程、建设标准要求等核心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指引,为后续的现场审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方法指导。
(二)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建设周期较长,有的甚至跨越多个年度,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全面覆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审计策略。将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如直接关系民生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乡村道路硬化工程等,这些项目不仅社会关注度高、资金投入量大,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同时也要深入评估项目建设成效,看项目是否真正起到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普遍具有“点多、面广、线长、政策性强”的特点,为提高审计工作效能,必须加快推进审计方式转型升级,在坚持传统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审计流程的系统性优化。审计人员一方面可以对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申报、资金拨付、建设进度等关键信息进行系统化归集和结构化处理。另外,还可以通过搭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对资金流向、项目进度、建设成效等关键指标进行多维度关联分析,精准锁定审计重点。这种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审计新模式,使审计监督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精准性、时效性和穿透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