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5-07-24来源: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审计局作者:陈昱瑞点击:21近年来,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在保障群众基本殡葬需求、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审计人员在开展殡葬专项审计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在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规范。
一、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规划不完善且执行有偏差,规划实施“两张皮”。部分地区在制定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时,对当地人口规模、地理条件、风俗等考虑的不够充分,规划覆盖存在盲区,如部分偏远乡镇仍处于规划空白状态,导致公墓供给缺失。同时,在规划审批和执行过程中,监督机制没有进一步完善,导致规划实施“两张皮”。如已建成的公墓,普遍存在未按规划面积申报建设、擅自超规划范围建设等问题。不仅造成公共资源配置失衡,更影响了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整体效益。
(二)用地保障不到位,用地"红线"和民生"底线"难平衡。部分地区自然资源部门虽将城乡公益性公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但受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等政策限制,大多数村庄建设用地紧缺导致无地可建公墓。部分乡镇、村根据历史经验或长期埋葬形成的墓地集中点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虽暂时解决了用地问题,但建设前期未与自然资源部门沟通确认土地性质,双方“信息梗阻”导致已建成的公墓违反土地管理相关规定,无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三)生态节地标准未落实,建设乱象频出。一是部分公墓建设节地生态标准执行不够到位,存在墓穴面积偏大、地面硬化比例较高、绿化覆盖率不足等现象,未能充分体现节地生态的殡葬改革理念。二是个别地区搞形象工程,举债建设公墓,这不仅增加了村级负担,也与公益性公墓的普惠性质有所偏离。三是公墓建设成本差异大。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成本参考标准,不同地区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投入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四)公墓覆盖率和安葬率低,散埋乱葬现象突出。一是多数公墓选址在人口集中的乡镇或中心村,无法覆盖偏远村落,导致群众安葬和治丧不便利。二是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节地生态葬法普及率不高,群众对公益性公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部分群众仍延续传统散埋乱葬习俗,导致公益性公墓使用率偏低。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财政投入浪费,更阻碍了殡葬改革进程,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二、完善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公墓规划,强化执行刚性。民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结合人口分布、土地资源等因素,摸底群众丧葬需求,科学编制专项规划,重点填补偏远乡镇和行政村的规划空白,确保公墓服务全覆盖。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规划落实,严格审核建设规模和标准,确需变更的须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调整。
(二)加强用地保障,优化审批流程。民政部门应根据公墓年度建设计划,提前向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报批建设用地计划。自然资源部门应统筹土地资源,保障规划内公墓用地,及时公布农村土地规划情况,依法保障纳入规划的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用地需求。因地制宜办理用地手续,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探索林地复合利用模式,简化审批要件,实现"即备即用"。
(三)严格落实标准,规范建设行为。民政部门应明确建设标准,严格要求按“占地小、碑卧倒、硬化少、绿化好”标准修建,鼓励因地制宜建设林下公墓、草坪葬等生态葬式。同时,制定公益性公墓建设指导,明确材料选用关键指标,并提供分区域、分类型的成本参考,控制墓穴建设成本。严禁扩规或举债建设公墓,对于超规模或举债建设公墓项目不予审批,新建公墓项目必须落实财政预算或社会公益资金,确保资金来源合法合规。
(四)引导文明殡葬,提高公墓使用效率。民政部门要普及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消除群众对新型葬式的顾虑,对积极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群众给予适当奖励。结合传统节日举办集体祭扫、植树缅怀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厚养薄葬新风尚。同时要开展散埋乱葬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将散埋乱葬治理纳入乡镇(街道)绩效考核,压实属地责任。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