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审计局突出“五个导向”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安徽省合肥市审计局作者:韩苹 点击:393今年,合肥市审计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科学安排年度项目计划,优化配置审计资源,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采取多项举措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立体式的审计监督全覆盖体系,实现制度保障、审计领域、审计对象和审计时间过程、审计成果利用的全覆盖。
一是突出中心工作导向,实现制度保障全覆盖。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精神,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工作方案》,提出了30项具体的工作措施,着力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对象动态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积极优化内部机构设置,盘活存量,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审计业务的关键节点上,用制度强化纪律约束,用严实标准规范审计工作,推动《框架意见》的贯彻落实和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是突出动态管理导向,实现审计领域对象全覆盖。建立完善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对管理、分配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单位进行全面摸底了解并实行动态管理。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和公共权力运行,组织开展预算执行、经济责任、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企业、社会保障资金、资源环保以及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等领域全覆盖。在分析研究审计对象底数和自身审计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按照财政预算单位五年轮审一遍的工作目标,根据被审计单位资金和资产规模,突出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重点单位,通过审计对象数据库,筛选确定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确保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审计领域和审计对象的全覆盖。
三是突出强化问题导向,实现审计重点内容全覆盖。在审计工作中,聚焦重大项目、民生领域、权力运行和资源环保,注重将公共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公共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审计重点。继续深化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制度,推进审计与财政、社保、政府投资等数据集中的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信息系统链接,及时在线跟踪大额资金、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资产管理等情况,及时筛查问题疑点,建立实时监测、动态监测的在线大数据审计模式,即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逐步推进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审计监督全覆盖。
四是突出注重预防导向,推进领导干部任职过程全覆盖。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对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业、内管干部、村居主要负责人审计相关规定,实现对市管干部、内管干部以及村级组织负责人全面覆盖。2017年,市审计局又会同市纪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合肥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告知办法(试行)》,明确了任前告知对象,将任前告知与任中和离任审计等有机结合,强化了事前预防作用,细化了“严早、严小、严预防”的监督要求,形成了“任前告知、任中审计、离任审计和交接”的全过程审计闭环效应,推进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覆盖。
五是突出成果利用导向,推进审计结果运用全覆盖。把审计与监督执纪、惩治腐败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审计移送案件线索的调查处理力度。把审计与整改问责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建立完善监管部门、主管部门参与的联合督促整改工作机制和整改清单“销号”制度,严肃审计整改问责。把审计与警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发现的问题及违纪违规案件的查处、问责情况,更好地发挥反面典型的震慑、警示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注重发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审计专报,使审计监督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进一步加大审计公开力度,推动实现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