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5-05-26来源: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审计局作者:朱春阳点击:10在县级公立医院审计调查中,笔者发现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制建立不全、内部审计人员水平不够、开展内部审计监督不力等问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应从“查病”入手,对症下药“治已病”,未雨绸缪“防未病”,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效,全面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和水平,推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建章立制,健全内审工作机制。建设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机构。结合县级公立医院实际,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应当对内部审计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建立指导、监督、复核和内审质量评估制度,并接受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制定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使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有章可循,以促进公立医院规范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揭示风险隐患、提升发展质量。
二是以审代训,开展内外联动培训。审计机关依法履行指导与监督职责,统筹管理卫生健康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内部审计人才,扎实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举办内部审计业务培训班,从审前调查和审计现场入手开训,切实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实战能力,促进国家审计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有机融合。审计机关进入公立医院开展项目审计时,选派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采取“以审代训、审训结合”方式,审前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对内部审计业务进行辅导,传授审计方式手段,交流项目审计经验。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实战练兵,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和业务技能素养。
三是锚定中心,开展经营绩效审计。新时代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更好服务改革发展,聚焦公立医院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的体检作用,治好“已病”,防范“未病”。内部审计机构立足审计工作职责,结合内部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对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及内部控制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坚持以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高值耗材、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为重点,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审计,对财务收费人员现金盘点、仓库盘存,仓库保管人员轮岗交接,固定资产进行年终盘存。以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为切入点,对公立医院引进医学装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
四是聚焦重点,开展工程项目审计。通过整合审计资源,扩大审计范围,提升审计监督水平。以“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为原则,紧盯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业务流程中涉及的“权、钱、项目”等重点环节,抓好公立医院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大问题的审计调查,逐步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医院大型设备、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等项目招投标,保证资金的正确合理使用。用好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功能,对公立医院外包项目实施审计监督,维护公立医院的合法权益。组织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控制价及工程决算进行审计,提高项目审减率,规范工程计价行为,节约项目建设资金,真实反映公立医院建设项目的财务投资状况。在高值耗材审计中,重点查处错收、漏收等情况,及时进行整改修正。对于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以中介机构为依托,对零星工程实施审计,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五是运用结果,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审计结果运用是保障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成效、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重要环节,促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规范。做好审计结果运用,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提出整改建议,责成有关责任科室落实问题整改,建立问题跟踪督查机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有效预防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同时,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在采购环节中询价、议价的中立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最大作用。通过审计结果运用,助力新时代清廉医院建设,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